葳蕤verdant

后会有期

【考据】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地点

太太思路好清晰,很中肯很有理有据的分析

缥缈湮:



关于蒋干游说周瑜时间地点的考证文章有很多,个人认为比较可采的考证文如下:


点击 ☞ 燕京晓林:解析三国历史蒋干见周瑜的时间地点




遂认同蒋干游说周瑜时间为【建安七年】。




补充其他参考佐证资料:




1  建安四年(199)左右,王朗见曹操介绍周瑜,操初闻瑜年少有美才,瑜时年25



《三国志》《王朗传》引《汉晋春秋》东晋•习凿齿 云:



建安三年,太祖表征朗。策遣之,太祖问曰:“孙策何以得至此邪?”朗曰:“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




《三国志》《王朗传》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



2  建安七年(202),瑜时年28,参照建安五年(200)张昭对时年29的鲁肃的描述,完全可称年少



《三国志》《鲁肃传》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3  建安七年,曹操已破袁绍,有时间精力处理江东事宜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



4  孙策死,江东局势未定,跳槽者众,是挖角的好时机



《三国志》《吴主传》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三国志》《吴主传》引《江表传》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5  周瑜有事请蒋干出就馆,别自相请。就馆,是谓宫廷治事之所,而周瑜在建安四年到孙策死前,一直在外攻打皖城驻扎巴丘,并没留在吴郡,所以蒋干来劝周瑜肯定是在建安五年周瑜"将兵赴丧"留吴以后。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因延幹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



6  周瑜向蒋干炫自己的兵营和珍宝服饰侍者等等,也符合"将兵赴丧"遂留吴的事实,兵营是周瑜"将兵赴丧"带回来的兵,珍宝服饰侍者都是周瑜在吴郡所留,携其征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



7  周瑜对蒋干所言之"外托君臣之义","言必行,计必从"明显指孙权,故蒋干到访时间应为孙策死后,无论是建安七年考证,还是司马光的赤壁之后说法都不可能与孙策有关!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首先看"知己之主,骨肉之恩",孙策孙权和周瑜都关系非浅自不用说,但江东同孙策孙权升堂拜母的人很多,吕范还和吴夫人宴饮


 


《三国志》《吕范传》


 


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每与升堂,饮宴於太妃前。】


 


所以"知己之主,骨肉之恩"在江东实属平常,易中天表示江东是个"家庭"!



其次,"外托君臣之义",严格意义上讲周瑜执臣节的对象是孙权并非孙策



《三国志》《周瑜传》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再次,"言必行,计必从",史书明确记载建安七年及以前,孙权对周瑜"言行计从"的事有两件:


 


① 招募鲁肃【建安五年】


 


《三国志》《鲁肃传》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② 谏阻纳质




《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而从鲁肃同周瑜一起还吴,孙策没有重用鲁肃的结果来看,孙策是不可能对周瑜"言行计从"的。



《三国志》《鲁肃传》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



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



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以临淮鲁肃为东城长。瑜、肃知术终无所成,【皆弃官】渡江【从孙策】。策以瑜为建威中郎将。



史料可见鲁肃已下定决心投孙策并在江东发展,而有为江东推荐人才之职的中护军周瑜不可能不向孙策举荐鲁肃,但很明显孙策并没有听从举荐重用鲁肃。导致鲁肃欲出走郑宝。其二次还吴时(孙策、郑宝皆亡),周瑜劝阻:



《三国志》《鲁肃传》



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



鲁肃乃【奇】人,最后还是"纳【奇】录异"的孙权在张昭阻挠下听从了周瑜建议重用了鲁肃。实际上自"权统事"至周瑜终,除"徙备置吴"外,孙权可谓对周瑜"言行计从"!诸葛瑾表示权对瑜乃"【宠】任"。另,说孙策对周瑜"言行计从"策瑜粉偏策粉恐怕也不会承认吧?



综上所述,个人采信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地点为【建安七年】吴郡。而游说之事与【孙策】【没有】关系!






正文回复一下评论区找茬儿的人:


1  我并没有删除过你的评论,你这样居心叵测栽赃陷害是要引导大众觉得我有问题么?如果我删除你的评论,她们现在还能被看见么?你如果回复完截图后马上自删的话我也是百口莫辩!正常人会评论完马上截图么?除非有什么目的!自编自导自演,其心可诛!!!!


2 我文旨在证明蒋干见周瑜是建安七年,举证建安七年前孙权对周瑜言行计从,所以才有周瑜对蒋干的那番话。而"徙备置吴"是建安七年之后,我也写了孙权此事没听周瑜的,除此之外孙权对周瑜言行计从,你自己看清楚


3 我写"同孙策孙权升堂拜母"是指孙策孙权是一个政治家族孙氏,把策权看作一个利益共同体。"策常顾权曰:此诸君,汝之将也。"人脉关系是可以继承的,这种升堂拜母的关系也是可以继承的,何况策权同母!周瑜张昭吕范在孙权之下莫不尽心。


4 本文的主旨是证明蒋干游说周瑜的时间地点,而这确实和孙策没有一点关系。打策瑜tag是因为策瑜粉认为二者之间有关系!



评论

热度(50)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