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verdant

后会有期

【杂感】那些瑜权的瞬间(二)

“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瑜哥难得的箭头,铁一样的瑜权糖啊

长生果/Baykal:

【瑜威声既著,刘备、曹操互疑谮之。“瑜筹略万人,英也。观其器度广大,恐不久为人臣。”曹操亦有书与权云:“赤壁值军疾疫,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权终委信无别。】(建康实录 卷一 太祖上)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




  建康实录里这一段其实在志里也有提及,不同的地方在于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描写的是孙权的具体言行("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而建康实录这里则是一句对于孙权态度的事实性总结。两相呼应对照,建康实录中平静、简短而果决的一句陈述“权终委信无别”,反而比起热烈的抒情更令人动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从古至今的常态,对于乱世枭雄们尤为如此。然而在瑜权两人合作的这段十年时光里,却是贯穿始终的委信无别。这份信任因其自身而存在,不因功而妄益,不因谮而毁损,是为“无别”。


  “王不见王”、“英雄相忌”本是很自然的道理。在这段《建康实录》引文里也有所体现:曹刘向来是一对孽缘缠身、相反相成的冤家,刘备“每与操反,事乃可成”的特性甚至表现到了对瑜权两人的离间策略上——曹操谮毁的角度是“周瑜没本事”,暗示孙权不必对他倚重(然而他自己却派了蒋干来挖墙脚);刘备谮毁的角度则是“周瑜本事太大了”,明示孙权需要对周瑜提防(然而他自己就是“非久屈为人用的枭雄”)。为了诛心的一褒一贬,反而更加凸显了曹刘对周瑜能力的忌惮之深、周瑜的声名之重;而这同样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王不见王”——因为刘备对周瑜评价中“万人之英”和“器度广大”的部分其实是客观的。作为自孙权统事以来就“入作心膂,出为爪牙”的统帅,周瑜显然早已表现出了他在断事御人方面的才华:荐鲁肃甘宁人,纳黄盖吕蒙计,用庞统聚南郡士人之心;其中蕴含的,确乎不只是军事才能。曹刘是人主,因此他们自信能够揣测到同为人主的孙权的心理,是同样的“王不见王”——然而他们却和千年之后的历史阴谋论爱好者一样,失算了。


  失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周瑜本人的发言就是最好的回答;同时也是对瑜权关系的最好总结:知己、君臣、骨肉。知己是因为有共同的天下之志(瑜:“终构帝基,以协天符”、“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䠞操,北方可图也”;权:“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这种长远目标的契合性使得他们不必为了一时的得失分歧而汲汲营营,能够“福祸共之”。君臣和骨肉则互为表里:为臣者首执臣节,维护了君主的威信;为君者委信宠任,使得臣子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关系的稳定性奠定了物质基础。骨肉兄弟则让这种关系有了超越纯粹互利层面的情感基础。


  



评论(8)

热度(88)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